肝火旺与情绪波动确实存在密切的关联。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绪、气血流通的功能。当肝火旺盛时,肝的疏泄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引发情绪波动、易怒、烦躁等症状。
发布时间:2024-07-16
三伏天2024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10天):7月15日~7月24日中伏(20天):7月25日~8月13日末伏(10天):8月14日~8月23日一年中炎热的三伏天来啦应如何正确养生?三伏天有哪些养生误区? 1。过度温阳夏天吃羊,是以热治寒,但湿热体质或者是体内阴虚有热者,如果吃温热的食物,会有可能出现上火症状。建议夏季进补需适可而止,不要大补。 2。过度消暑吃冷饮、吹空调、洗冷水澡……对于贪凉的人群来说,更需注意防寒,这是因为冷热交替不仅容易患感冒,而且会增加心脏负担,严重时还会诱发心脑血管发生意外,甚至导致死亡。空调温度:26℃洗澡温度:35℃~38℃比较适宜,对心脏、血管、皮肤刺激较小。喝水温度:煮沸后自然冷却至20℃~25℃ 3。过度锻炼过量出汗耗伤心液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易出现心慌气短;而且会耗伤人体阳气和津液,对身体造成伤害。建议夏季运动避开高温时段,在阴凉的地
发布时间:2024-07-16
夏天阴雨绵绵时,人们经常感受到背脊出汗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科普:
发布时间:2024-07-15
近年来,随着健康生活方式的日益普及,人们对日常饮食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其中,关于“早上空腹喝水”与“不吃早餐”的利弊,一直是讨论的热点。有一种观点认为,早上空腹喝水甚至比不吃早餐的危害还要大,但这一观点真的站得住脚吗?
发布时间:2024-07-15
进入盛夏,又湿又热的天气很容易造成体内生湿,整个人会感觉身体困重、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所以,夏季祛湿是关键。那么,如何祛湿呢?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三步自查体内湿气 1、检查水肿,用力按胫骨 按腿的内侧胫骨面,三四秒钟。这个骨头面上没有肉,所以摁起来不应该有坑,但如果一摁一个坑,这就是水肿的表现,一般有这个问题的人,在脱袜子的时候,袜子印也特别明显。 2、检查手指根,看有无青筋 指根的地方,如果看到一些青筋,青色的血管,也是体内一种湿气的表现,一般南方人的手上会比较多见。 3、检差舌苔,黏腻必痰湿 如果舌苔颜色不白,或者不薄变厚了,那么就出问题了。嘴里面发黏,就好像有丝儿似的,就是感觉黏糊糊的那样子,体内80%就已经有痰湿了。 ◆夏季祛湿关键是健脾健脾多吃这些食物 中医认为,湿对应的内脏是脾,脾胃功能不好时候,就容易生湿气。而且,脾主运化,排湿需要能量,需要脾胃运
发布时间:2024-07-15
23岁的小郑是一名大学生,身高1米78的他体重高达100公斤,跟其他同龄人一样,平时喜欢点外卖、打游戏、熬夜刷剧。 前段时间,小郑在一次体检中查出转氨酶又升高了,来到医院就诊,根据他的检查指标,接诊的肝病科医生、先为其制定了饮食运动减重方案,同时口服抗炎保肝药物治疗。可是经过一个月治疗,尽管体重下降了3公斤,但小郑的指标并未如预期明显好转,特别是肝脏弹性成像检查,他的肝脏硬度值依旧有12Kpa。医生敏锐察觉到这个结果不能简单用肝脏炎症来解释,建议小郑接受肝脏穿刺活检,一周后活检结果出来了,年纪轻轻的小郑竟然已经出现了早期肝硬化。 “我还这么年轻,怎么就肝硬化了?这个病不是一般中老年人才会得吗?”得知结果的小郑惊恐万分。医生耐心解释,详细交流病史后,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小郑在十三四岁时就查出了脂肪肝,肝功能出现异常,吃了降酶保肝药物后指标恢复正常就停药了。这10年间,
发布时间:2024-07-15
随着夏季的深入,迎来了2024年的三伏天。在这个时节,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如中暑、疲倦、食欲不振等。因此,如何在三伏天里合理养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发布时间:2024-07-15
吃饭太快:悄然影响消化功能的隐形杀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连吃饭这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被不自觉地压缩。许多人因工作繁忙、时间紧迫而选择匆匆进食,却未曾意识到,吃饭太快不仅影响了食物的品尝与享受,更在悄然间对我们的消化功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吃饭太快的直接后果 咀嚼不充分:快速进食往往导致食物未经充分咀嚼便进入胃中。咀嚼是消化过程的一步,它不仅能将食物初步分解成更小的颗粒,便于胃肠道吸收,还能刺激唾液分泌,唾液中的酶有助于食物的初步消化。咀嚼不充分则会加重胃的负担,影响后续的消化吸收。 胃部负担加重:大量未充分咀嚼的食物迅速涌入胃中,需要胃分泌更多的胃酸和消化酶来应对,这不仅增加了胃的工作量,还可能引起胃酸过多,长期以往易导致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饱腹感延迟:由于大脑接收饱腹信号存在时间差,吃饭太快的人往往在感到饱腹时已经过量进食。这不仅增加了体重管理的难度,还可能
发布时间:2024-07-14
随着夏日的脚步渐渐深入,我们迎来了炎炎夏日中的“入伏”时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入伏是夏季热的时段,人们往往通过调整饮食习惯来消暑降温。而饺子作为中国传统美食之一,在入伏时节也常被端上餐桌。但你知道吗?在入伏时节吃饺子,并非所有馅料都适宜。医生忠告:韭菜芹菜靠边站,多吃这3种“解暑馅”更有助于身体健康。
发布时间:2024-07-14
近视问题日益普遍,不仅影响日常生活,也给健康带来了诸多隐患。除了常规的眼科检查和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外,科学的饮食在预防和改善近视方面也有一定益处。
发布时间:202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