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些猝死前没有什么明显的异常情况发生,但大部分人往往有心悸、烦躁、心前区不适、心前区疼痛,只是平时没有引起注意,这正是猝死的危险所在。不少人看来很健康,有的人心脏感觉不舒服不知道上医院,而是认为可能是近几天太累了,或者吃的不舒服等等,由此导致悲剧的发生。 猝死前典型症状是心前区、胸骨后持续3至10分钟不等的一种压迫性绞痛,可以伴有向左上肢放射痛,如果超过20~30分钟,往往提示心肌坏死。也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胃疼、背疼,牙痛、心悸、胸闷、头痛、眩晕、呕吐等。 如身体感觉异样,尤其是代谢综合征患者或有冠心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不明原因的疼痛,如上述不典型症状,再出现明显的胸痛,一定要及时排除心脏问题,马上就医,心肌梗死4分钟内抢救有效。
发布时间:2023-03-11
猝死的原因,十有八九是心脏病,其中尤以冠心病居多。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阻塞、痉挛,或二者同时发生,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此外重度心肌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心脏高度肥厚或扩大,都能引起猝死。 但其他因素如: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电击、溺水等均可引起心脏猝死。此外,猝死常见诱因还包括:精神因素、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暴饮暴食、轻微外力作用、感染、过热过冷等。
发布时间:2023-03-11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环境、饮食变化、生活工作压力增加,导致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巨大,从而使潜在疾病的危险因素增加。 此外,中青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升高,不少中青年人心脏很可能很早就出现了问题,但自己不知道。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依然加班熬夜、过度劳累、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同给本来已经虚弱的心脏施以重拳。 这些高危人群往往是一些平时看似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由于他们不像老年人那样重视疾病的信号,平时也很少进行用药、检查等健康维护,因此比老年人更易被猝死“垂青”。 令人惋惜的是,不少人在猝死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脏病。在强大的生活压力面前,越来越多的人疲劳作战、精神高度紧张、焦虑等。经常有人因连续数天加班导致过劳死,这是因为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交感神经、内分泌等系统会过于疲劳或兴奋,使心脏功能紊乱,导致悲剧发生。
发布时间:2023-03-11
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是指因心血管疾病而发病,心源性猝死者占到了非事故突发性死亡者的80%以上。非心源性因素有过度劳累、酗酒、服用药物和剧烈运动等。猝死中心血管疾病占其中的80%,很高比例是冠心病,其他有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炎和心律失常等。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发病机理机制为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及心室停搏。高血压、吸烟、饮酒、精神过度兴奋和紧张都可能与猝死的发生有关。猝死在出生后6个月,30~50岁为两个高峰期。
发布时间:2023-03-11
1、做好个人防护 日常注意保持手卫生和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 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如必须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若出现呼吸道症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家庭成员,如须接触时应配戴口罩;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减少疾病传播。前往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需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2、保持环境卫生 保持居所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扶手等重点部位定期清洁与消毒。 3、加强集体单位健康监测 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校内晨午检和全日观察。出现流感样病例时,患者应居家休息,减少疾病传播。 如发生聚集性疫情,应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4、尽快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有效的方法之一,流感季来临前是接种的佳时期。对于尚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低
发布时间:2023-03-09
1.建议患者居家休息。尽量单间居住,保持房间通风,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 2.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和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毛巾等遮掩口鼻。 3.密切观察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患者或其他家庭成员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医。患者去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4.尽可能由相对固定的一名非流感高危人群的家庭成员照顾、接触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家庭成员,尤其是流感高危人群应尽可能避免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
发布时间:2023-03-09
流感起病急,大多为自限性。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 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
发布时间:2023-03-09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发布时间:2023-03-09
感染后需要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 可以适当增加液体摄入,例如喝果汁、喝粥、奶等,增加鸡蛋、瘦肉、水果和青菜类食物的摄入,避免油腻食物,避免饮酒。完全康复前需要避免劳累、熬夜、剧烈运动。
发布时间:2023-03-09
我们可以通过接种流感疫苗降低个人感染风险,在甲流流行期间,建议学生和家长、老师对做好个人健康检测,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及时自我隔离,不带病上班上学,在家庭内尽量独立起居,减少接触其他人。如果家庭有流感患者,不要让重症病例的高风险人群去照顾患者,尽量选择身体条件比较好,接种过疫苗的家庭成员照看流感患者。 平时大家通过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通风、减少不必要的聚会、保持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等行为降低感染风险。 如果确实和流感患者近距离接触并且没有采取防护措施,可以通过口服奥司他韦进行暴露后预防,进一步降低自己感染风险。
发布时间: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