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眼是衰老的表现,属于正常生理性改变,目前还无法预防,但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延缓老花眼的发生时间。 平时应注意休息,规律生活,保证睡眠充足,不熬夜;避免长时间用眼,减少近距离看书或电子屏幕的时间;用眼过度时注意闭目休息或远眺,可用温毛巾敷眼,勤做眼保健操缓解眼疲劳;进行户外活动或长时间呆在阳光下时,佩戴具有防紫外线辐射功能的太阳镜;定期检查视力;多吃胡萝卜、动物肝脏、蓝莓、黑芝麻等含有较多的的抗氧化剂及维生素A、β-胡萝卜素的食物。
发布时间:2022-12-29
老花眼和许多慢性病一样,要特别注意日常护理和生活习惯改善。积极锻炼,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均有助于改善老花眼的症状。注意用眼卫生,注视电子屏幕的时间不应太久,伏案工作1小时后可转动眼睛帮助缓解眼疲劳。读书看报时要配戴老花镜,保证灯光充足。 配镜后也需要定期检查视力。老花眼患者日常生活要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多做运动,尤其是登山等户外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阅读姿势,尽量避免躺着看书,感觉眼睛疲劳时要及时休息。 饮食上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鱼、虾和当季水果等。在日常饮食中增加胡萝卜、动物肝脏、黑芝麻和黑豆有助于减缓视力衰退,胡萝卜在烹饪时可选用油煎、炒等方式,以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溶解和吸收。
发布时间:2022-12-29
老花眼虽然是正常的生理改变,但是视近困难、眼疲劳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干预,将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配戴矫正眼镜和屈光手术能有效解决老视者近距离工作时视物不清的问题,改善老花眼的症状,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发布时间:2022-12-29
难以看清近处物体,学术上称为“视近困难”。老视者会逐渐发现在往常习惯的工作距离阅读时,会看不清较小的字,需要将头后仰或将书报拿到更远的地方才能把字看清,而且所需的阅读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 阅读时需要更强的照明,一方面,充足的光线增加了书本与文字之间的对比度;另一方面,光线增强后,瞳孔自动缩小,景深增加,视力改善。不能长时间视近物由于眼睛的调节能力减退,老花眼在近距离工作时需要使双眼保持在调节极限状态,所以不能持久。部分老视者可能出现视疲劳症状。
发布时间:2022-12-29
当我们用眼睛看物体成像时,光线通过角膜和晶状体来成像。角膜是透明的,以便光线可以顺利地进入眼睛内。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随着镜头的拉长和缩短,就能清晰地看到远处和近处的物体。然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眼睛衰老后,晶状体的弹性变弱,也就是照相机的镜头不能自如的伸缩,因此看到的物像开始“跑焦”,于是无法看清物体,因此就会出现所谓的老花眼。
发布时间:2022-12-29
老花眼是老视的通俗叫法,是由于年龄增长而发生屈光不正,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退 ,睫状肌功能亦逐渐减低,从而引起眼调节功能下降。尽管不同于病理性屈光不正,但老视者双眼调节功能减退,通常表现为近距离工作适应不足,应根据个人生活或工作对视力精度的需要选择配戴矫正眼镜或手术干预。老花眼的出现与年龄增长相关,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任何人都会发生老花眼。
发布时间:2022-12-29
保护眼睛,避免受到阳光或强光的直射,必要时可佩戴护目镜,避免眼睛受到外伤,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禽蛋类以及,鱼类。戒烟,避免过度用眼,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在光线柔和,采光明亮的位置进行工作或学习,避免长时间看书或者看电脑,注意中间休息。
发布时间:2022-12-29
远视除了本身对视力的影响及视疲劳外,还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比如有伴随症状且 6 岁前未及时矫正的高度远视儿童,会影响视觉发育,可形成弱视。长期过度使用调节,可导致内斜视。可能出现全身症状,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变化,如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因此,如果出现视近物模糊,视远物清晰。或者远、近物体都看不清。经常出现眼球酸胀、眼眶痛、头痛等。儿童看不清课本、黑板,不能集中注意力这些症状时,建议及时到医院找医生进行专业诊疗,以免贻误病情。
发布时间:2022-12-29
低度远视者,大部分人 40 岁以前不影响视力,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眼睛调节,表现的像正常人一样,不存在视物模糊。当眼睛的调节功能无法起代偿作用,将逐渐出现视近模糊,不能聚焦近处物体。高度远视或中老年人,由于眼睛的调节作用减退或不足,可导致远、近视力都减退,视远不清晰,视近更看不清。 除此之外,远视还容易导致视疲劳,远视眼无论看远或看近,都须动用调节作用,在书写、阅读或其他近距离用眼场景下,容易产生视疲劳,如视力模糊、眼球沉重、压迫感或酸胀感、眼球深部作痛或不同程度头痛等。头痛部位多在额头或眼眶上部,有时引起肩胛部不适,或引起偏头痛,伴恶心、呕吐等。
发布时间:2022-12-29
眼球前后径变短引起的远视即轴性远视,是常见的远视类型。 生理因素:人在初生时眼的前后径较短,故很多婴幼儿表现为一种生理性的远视。眼轴随发育逐渐增长,到成年后应当成为正视或接近正视。 病理因素:如果因遗传或外部环境影响,儿童眼轴发育障碍,不能达到正常长度,可出现远视;或者出现眼内肿瘤、眼眶肿块、球后新生物和视网膜脱离等,均能影响眼球前后径长度,从而导致远视。 远视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三类:父母或祖父母中有远视患者,糖尿病,眼部肿瘤等占位性疾病。
发布时间:202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