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老年人过敏性疾病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遗传因素所致,此类疾病具有比较明显的遗传性,父母双方有过敏性疾病的家庭,子女发生过敏变态反应的概率达70%;若父母仅有一方患有过敏性疾病,子女产生过敏反应的概率也能达到40%。 其次是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不同城市、不同季节所处的环境空气都是不同的,因此有些人转换环境后就会导致疾病发作或好转。此外,卫生状况、饮食条件、生活作息等都会成为引起疾病发作的因素。老年人本身的精神状态、情绪管理也会对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产生相应影响。 为了预防此类疾病,减少冬春换季老年人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让老年人呼吸新鲜空气。眼下,室外温度还未明显上升,空调暖气还在使用,老年人不宜长时间处于密闭环境中。 除通风外,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还可以在做好保暖的前提下出门适当活动,一方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自身体质。
发布时间:2023-02-23
不管是哪种过敏性疾病都有共同特点:发作性、反复性、可逆性、特应性、相关性。 发作性:无论是呼吸系统还是皮肤类过敏性疾病,其症状都是发作性出现和消失,而非长期存在。 反复性:疾病的同一种症状还会不定时再次出现,且基本和原来症状类似,因此有过敏性疾病史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 可逆性:过敏性疾病的大多数症状都可以自行消退,恢复到出现症状以前的状态,此类疾病的症状大部分都具有可逆性。 特应性:这类疾病的发病具有特定人群,一般只发生在具有过敏体质的对象中。 相关性:疾病与诱发因素间存在相关性,此类疾病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即人体对环境中物质产生过强免疫反应,引起组织和器官的损伤,进而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因此疾病的发病与各种可引起变态反应的诱发因素都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不过,老年患者过敏性疾病存在特殊性。以呼吸系统的过敏性哮喘为例,与其他年龄段患者相比,老年哮喘患者多病共存的现象比较多,
发布时间:2023-02-23
牙膏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种黏稠的膏状物,因此人们可能很难把它与水联系起来。但事实上,水(比例为15%~50%)和摩擦剂(比例为25%~60%)、保湿剂(比例为20%~60%)是牙膏的三种主要成分。 鉴于牙膏存在的终极意义是增加牙刷刷毛对牙齿表面的摩擦力,牙膏中的摩擦剂也是主要成分之一。 但很显然,牙膏如果只有摩擦剂一种成分,其中固态的颗粒或是如同“一盘散沙”,无法齐心协力,从而无法发挥预期的清洁作用;或是因为相对坚硬而与牙齿“硬碰硬”,终可能对牙齿造成较大损伤。 因此,液态的水就作为能够与摩擦剂“并肩作战的战友”参与到牙膏中,一则可以“凝聚”摩擦剂颗粒,二则可以缓冲摩擦剂颗粒与牙齿之间的摩擦。当然,牙膏里的水并不是普通的水,而是蒸馏水、去离子水。值得注意的是,除小苏打外,绝大多数摩擦剂都难溶于水,因此水的加入通常不会对摩擦剂的去污能力产生本质影响。 然而,牙膏里仅仅有水
发布时间:2023-02-23
虽然牙膏的基本成分不“怕”水,但是功效成分有没有可能“怕”水呢? 如前所述,很多说法都认为美白牙膏、脱敏牙膏会因为蘸水使用而失效。 且不说牙膏蘸水后接触的水量有限,单从功效发挥的角度而言,无论美白牙膏,还是脱敏牙膏,以及我们非常熟知的含氟牙膏,都有“求”于水。 美白牙膏的美白途径之一是用过氧化物漂白牙齿,因为过氧化氢不稳定,所以美白牙膏中并不一定直接添加过氧化氢,而可能采用过氧化钙等过氧化物。过氧化钙遇水才能分解出能够终发挥效用的过氧化氢(仅就口腔环境中的情况而言,并非从纯粹的化学反应角度讨论),其反应方程式为CaO2+2H2O→Ca(OH)2+H2O2。 脱敏牙膏的脱敏途径之一是利用药物中的钾离子使痛觉神经麻木,其功效成分以可溶性钾盐为主。而可溶性钾盐遇水才能解离出钾离子。 同理,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也必须是氟化钠等可溶性氟化物。也正因如此,在氟化钠牙膏的配方中,摩擦剂
发布时间:2023-02-23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健康,保持机体免疫力: (2) 接触禽乌后及时洗手: 从事禽类售卖、宰杀等工作时应正确佩戴口罩,搞好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感染 (3) 如出现高热、咳嗽、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至医院就诊,并告知禽鸟类接触史 (4) 如需接触病死禽鸟需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手套。
发布时间:2023-02-20
鹦鹉热,也称鸟疫,是由鹦鹉热嗜衣原体引起的人、鸟和其他动物人兽共患传染病。 潜伏期:一般为6-17天,短的3天长的45天; 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鸟类比如鹦福禽类比如鸡鸭鸽子等主要; 传播途径: 吸入感染的禽鸟产生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或者接触传播人群; 易感性:人群对鹦鹉热嗜衣原体十分敏感,小剂量即可引起感染; 主要临床表现: 感染后发病快,表现为高热、咳嗽、头痛、肌痛、肺泡及间质混合型肺炎表现。重症不及时治疗可致死,即使是轻症恢复也相当缓慢。
发布时间:2023-02-20
每天2小时/每周14小时的户外活动:无论近视与否,有效的近视预防手段莫过于户外活动,而户外活动对近视防控的核心是光照。“目”浴阳光就是这个道理。 尽量是在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户外运动,每天累计2小时,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阳光下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提高眼部多巴胺的含量,增加脉络膜厚度,抑制眼轴增长,控制近视的发展。 此外,即使没有阳光,户外活动也可以让孩子的眼睛得到充分的放松,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控制用眼的时间和距离:3岁以下的宝宝尽量不要接触电子产品。在保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的基础上,3~6岁孩子每天使用电子产品不要超过1小时,每次不要超过15分钟。 如果要看动画片,尽量使用电视、投影仪等,保证合适的视屏距离。手机屏幕小,尽量不接触。 使用投影仪的时候,要注意屏幕的分辨率。有效的对比敏感度可以让孩子视物更加清楚并减轻疲劳。屏幕的大小也不是越大越好,我们一般建议观
发布时间:2023-02-19
发现近视信号,建议家长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或视光机构进行眼部检查,主要包括视力、眼底、眼轴、屈光度数等,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和假性近视。散瞳验光是一种诊断性的检查方法,对于儿童近视防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散瞳验光:孩子的睫状肌调节能力很强,如果验光时不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孩子又处于假性近视期阶段,验光结果就可能包含了假性近视的度数,导致眼镜度数不准确,影响屈光发育。散瞳验光可以放松睫状肌,这时的验光的结果更客观、更可靠。 确诊真性近视:一旦孩子被确诊为真性近视,应积极配合眼科医生进行矫正,同时也要做好近视防控的工作。 近视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形成个人、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多位一体的立体防控网络,有效抑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19
1.看东西变近:孩子看东西离得很近,例如,看电视、读书或者玩电子产品的时候眼睛距离很近,写作业时弯腰弓背,等等。 在正常的距离看不清,必须通过拉近眼睛和物体的距离才能看清,喜欢凑近屏幕。眼睛处于调节异常、紧张痉挛的状态,表现为看远不清,一方面会形成假性近视,另一方面更易引起视疲劳,加快真性近视的形成和进展。 2.喜欢眯眼、皱眉、歪头、仰头看东西,经常拉扯眼角:孩子眯眼和皱眉以及拉扯眼角这些小动作可以使眼睑遮挡住部分瞳孔,较少弥散光线,改善视力。拉扯眼角还能压平角膜以改变屈光力。这些都可以让轻度近视的孩子视力短暂提高。同样的,歪头、仰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孩子看东西的屈光状态,从而看得更清楚些。 3.经常揉眼睛、频繁眨眼:一些孩子因为近视看不清物体会产生眼睛不适,还有用眼过度导致视疲劳,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用手反复揉眼睛。频繁揉眼可能加重孩子的近视和散光。 4.其他行为异常
发布时间:2023-02-19
研究报道伴随人们生活水准提升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肾结石的临床发病率约为1%~20%,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在中国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21年8月,其患病率分别为5.95%、8.86%和10.63%,呈逐步上升趋势,并向年轻人转化。 肾结石的成因十分复杂,如年龄、性别、种族、饮食习惯等都可以导致其产生。机体的代谢异常、长期卧床、营养缺乏、尿路梗阻、尿路感染是结石形成的常见病因。 研究表明,肾结石主要分为五大类,按临床发病率分别是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盐结石、磷酸铵镁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其中草酸钙结石常见,占肾结石的70%~80%。 钙盐类物质确实是肾结石的主要成分,那补钙会加重肾结石吗?实际上,补钙不但不是导致肾结石产生的主要原因,适量补钙还可以预防结石的发生。 国内研究显示,自来水含钙量低的地区所患肾结石的发生率比含钙地
发布时间:202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