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脑血管病为何“偏爱”早晨发作
即使是正常血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总体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临床研究发现,血压每天会有两个相对较高的时段,分别是:早上6:00-10:00,下午4:00-6:00。清晨恰好处于一个血压比较高的期间,如果此时血压激增,非常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心率加快
睡眠状态下人的整个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心脏的跳动相对白天要更缓慢。晨起敲响了“生物钟”,心肌迫切地需要大量的氧气供给身体运行。另外,早晨血液中的血小板活性升高,抗凝血功能减弱。这给血栓的生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心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斑块脱落,导致出现心梗或脑梗。
生活习惯
很多人在早晨起床后有排便的习惯,特别是用力排便时会增加颅内压和血压。如果恰好又是便秘的人,那么很容易导致脑出血、脑梗死等情况的发生。再者,清晨时分交感神经正处于兴奋状态,运动会加大这种兴奋,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
晨起后养成四个好习惯
别急着起床
特别是老年人群,早晨切忌“猛起”。醒来后可以先静卧几分钟,让心跳速度缓慢上升,逐渐适应白天的节奏,然后慢慢坐起。
醒后喝杯温水
这是非常好的习惯。一夜睡眠滴水未进,喝水能够很好地补充血容量,对肠胃也起到了一定的润泽清洗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改善便秘。当然,喝水要缓慢一点,不能太着急。
晨练别太早
晨练尽量选择10点以后,太阳升起,气温回暖。运动前补足水分,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大量出汗。
早餐不要吃得太油太咸
喝杯牛奶或米粥,再加一个鸡蛋和少许果蔬。
当然,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不断地敦促自己。更不要忘了积极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应当遵医嘱合理用药。想了解更多健康防治知识,可点击在线咨询北京国丹白癜风医院李瑞斌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