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 健康百科 >

宅人更易得帕金森病?复旦大学基于19万老年人研究成果发布

发布时间:2024-04-12 字体: 浏览量:487 所属分类:健康百科

在中国,已经有200万-300万帕金森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患病人数更会增加到500万。

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增长快的致残原因之一,帕金森对患者及其家庭、卫生系统都产生了巨大的医疗照护和经济负担。但是对于帕金森,目前仍然没有根治方法。因此,识别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对预防或延缓帕金森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新的好消息是,日前,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翔课题组在英国医学-神经科学类期刊NPJParkinsonsDiseas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ocialIsolationandtheRiskofParkinsonDiseaseintheUKBiobankStudy”的研究论文。论文显示,在帕金森病高危人群中,社交孤立(Socialisolation)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患病风险。

这也是国际上首次系统研究社会孤立与帕金森发病之间关联关系的文章。青年副研究员耿婷婷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高翔教授为资深作者兼通讯作者。

社交孤立指的是缺乏有意义的社会联系,通俗来说就是个人与外界联系少、社会活动参与少。社交孤立者会有一种难以融入群体的感觉,同时这种感觉通常伴随着孤独、无助和沮丧的情绪。

这种状态和情绪对帕金森的发病发展会有什么影响?高翔课题组利用英国生物银行(UKBiobank)数据,研究了192340名年龄在60岁或以上的基线未患有痴呆和帕金森的参与者。发现相较于孤立程度低者,孤立程度更高的人未来患帕金森病的风险会升高19%;而在高遗传风险组别中,孤立程度高的人未来患帕金森的风险更是升高28%。但是,低遗传风险组别中,并未发现社交孤立与帕金森之间存在关联。研究证明了社交孤立会增加高危人群的帕金森发生风险。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推测,社交孤立增加帕金森发生风险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失调、增加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而促进帕金森的发展。此外,社交孤立也会减少人们获取社会支持和医疗资源的机会,这可能导致帕金森的风险因素无法被及时控制,增加疾病发生的风险。

虽然帕金森病并不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但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预期寿命远远低于未患病者。另外,严重的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增加家庭的医疗照护和经济负担。上了年纪的人一定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如果出现症状,一定要早期检查确诊后,早期治疗。如有更多健康相关问题可点击在线咨询,北京国丹白癜风医院冯素莲医生将为您进一步解答。

冯素莲 主任医师

擅长:白癜风、银屑病(牛皮癣)​及​湿疹、荨麻疹、外阴白斑、皮炎及各类皮肤疾病。

白癜风是一种以黑色素脱失和白斑形成为特征的常见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白癜风与人体脏腑、血液、免疫、微循环等相关。 北京国丹医院专注白癜风源根同步血液祛白由内而外个性化治疗,同步调整机体内环境,内外兼治,促进白斑复色, 帮助白癜风患者摆脱疾病困扰。

医生介绍
冯素莲
主任医师
擅长:白癜风、银屑病(牛皮癣)​及​湿疹、荨麻疹、外阴白斑、皮炎及各类皮肤疾病。

相关推荐

在线提问 预约挂号 公众号
点击查看微信
微博
点击查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