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湿性具有重浊、黏滞、易伤阳气等特点。湿性重浊在临床症状上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健康舌头的舌质应该是淡红色,舌面上有一层轻薄的白苔,而湿气重的人通常舌体胖大,舌苔厚腻,舌体边缘呈锯齿状。第二,常有食欲下降、胸闷腹胀、恶心等症状,觉得食物不香甜,吃不出菜肴原有的味道。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体内的湿气伤及脾,使脾吸收饮食精微的功能降低,不能正常运化而产生。第三,全身困重发沉,感觉睡不够或睡后不解乏,整天无精打采,懒得动弹。有些人会表现为“头重如裹”,感觉整个头部裹着东西,或像戴了一顶帽子,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记载的“因于湿,首如裹”。第四,大便溏稀且黏,易黏马桶,排便不爽,总有排不净的感觉。第五,毛发和面部容易出油或面部易长痘,一觉醒来,面部发光发亮,头发一天不洗就油腻成缕。第六,其他诸如眼睛分泌物增多、小便淋浊不利、皮肤湿疹等,也是湿气重的表现。 湿性黏滞是说湿邪容
发布时间:2023-02-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贪凉饮冷、过食油腻甘甜食物的情况越来越多,进而使人脾气受损、脾阳不振,导致水湿的代谢、输布异常,体内湿气停聚,造成许多病症。本文对湿邪的产生原因、性质和临床常见症状进行综合论述,并从饮食、运动、起居等角度介绍防治湿邪的一些方法。 湿邪产生的原因 湿气是长夏主气,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属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湿有内湿、外湿之别,其产生原因不同。 内湿:若饮食不加节制,或嗜食甘甜,或过量饮酒,或饥饱无常,或贪凉饮冷,脾胃就易受到损伤,导致水液运化、代谢和输布功能失常,湿从内生,聚为湿邪。《黄帝内经》里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外湿:长期阴雨天气,或久居潮湿之地,或常冒雨涉水、水中作业、汗后湿衣未及时更换等,都可能使外在的湿气侵袭人体产生湿邪。此为外湿。 生活中,内湿与外湿在生成的过程中还常相互影响,比
发布时间:2023-02-15
避免吸烟:过量吸烟不仅仅是肺结节的诱因,更是肺癌的“帮凶”,对我们身体百害而无一利。 积极治疗:积极治疗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部炎症、肺结核、肺部瘢痕病灶、尘肺等。 生活习性:保持良好的心情,积极锻炼身体、规律作息、健康饮食。 定期体检:需要强调的是,每年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
发布时间:2023-02-12
“闪腰”又叫做急性腰部扭伤。当直着膝盖、弯腰提重物时,不能有效发挥髋、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腰背筋膜、肌肉、韧带往往因负担过重而受伤,也对腰椎不利。 建议:提重物时屈膝下蹲,物体尽量靠近自己身体,脊柱保持垂直,用腿部力量支撑身体缓慢站起,避免突然用力。闪腰后好躺硬床上休息,可配合按摩、针灸等治疗。
发布时间:2023-02-10
趴在桌上睡觉,醒来时发现手脚发麻,头晕脑胀,脸上印下痕迹,疲劳感并没有减轻。有背痛或颈痛的人尤其不能趴着睡,颈椎保持生理弧度,可能导致颈椎问题,会加重病情。 建议:午睡好平躺,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可以坐在椅子上,在腰后垫个垫子,身体微微往后仰,简单休息一会儿即可。
发布时间:2023-02-10
有人把手机夹在肩膀和耳朵之间,一边歪头打电话,一边工作。颈椎向一侧过度用力,可能导致颈部肌肉痉挛和过度疲劳,造成脖子酸胀、疼痛,埋下颈椎病的隐患。 建议:接电话时好手持电话,每隔几分钟双手交替,避免一侧肌肉过度紧绷。
发布时间:2023-02-10
低头使用手机时,颈椎承受更重的头部重量,肩颈过度紧绷,腰椎负担加大。成为“低头族”后,仅需短短几年,肩颈肌肉酸痛、腰酸背痛、颈椎病等就会找上门来。 建议:低头看手机不超 15分钟,手机与视线齐平或稍低,头部直立,不含胸驼背。
发布时间:2023-02-10
有人由于习惯或工作长期站立。站立时腰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都会承受较大压力,长期会出现腰椎、下肢关节问题。 建议:保持正确站姿,挺胸、抬头、双臂自然下垂,让全身重量均匀分布在两条腿上。站半小时后走动走动,坐一坐躺一躺。
发布时间:2023-02-10
总跷二郎腿会限制一条腿的血运,上半身重量压在一条腿上,导致骨盆和髋关节长期受压,容易酸痛,还可能出现肌肉劳损,造成腰椎与胸椎压力不均,引起脊柱变形,诱发腰椎间盘突出,导致慢性腰背疼痛。 建议:保持正确坐姿,尽量不跷二郎腿。若一时改不了,每次翘腿别超10分钟。
发布时间:2023-02-10
下蹲时膝盖承受的压力远大于站立位时膝盖压力。研究表明,平躺时膝盖的负重几乎是零,站起来和平时走路时负重是体重的1—2倍,跑步是4倍,而蹲和跪是8倍。 建议:老人和肥胖人群尽量不要深蹲,或应减少深蹲时间,别超过20分钟。老人下蹲好扶着桌子或椅子,减少膝关节压力。
发布时间:2023-02-10